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术科研 >> 科研动态 >> 正文

王友贵教授做客广金外语论坛

发布时间:2021-05-27  浏览次数:

2021年5月25日下午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友贵教授应邀做客广金外语论坛,为外文学院师生带来题为“我们在1949-1977年透过文学翻译究竟译进来什么?”的精彩学术讲座。

王教授首先概括了共和国首29年(1949-1977)翻译文学的阶段性特点,即1949-1959的热气腾腾一边倒式地一拥而上、1960-1966的骤然瘦身、1967-1970的沉寂以及1971-1977的非正常翻译,并指出该时期的翻译文学“有很多开始;很多未完成;很多否定;很多中止;还有很多推到不重来。有辉煌,也有失败;有传世精品,也有垃圾。”

微信图片_20210526205949

尔后,王教授通过翻译小说和电影译制片等丰富的实例,对该时期各阶段翻译文学的上述特点作了既详实又深入的阐释。王教授认为,共和国第一时期的翻译文学,虽然在种类和数量上的产出不及20世纪初晚清和民国时期,但翻译质量却是整个20世纪最可靠的;该时期不仅出现了世纪翻译大师,构建了文学翻译的顶峰,而且推动了白话文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。

最后,王教授分享了个人对该时期翻译文学的阅读体验和理性思考,展示了该时期翻译文学的十大意义,并重点阐释了其中七条,包括:

一、通过文学翻译建构了一个“社会主义想象共同体”;

二、译进来“革命英雄主义”;

三、修建了一座灯塔,影响中国文学长达30年之久;

四、译进来新伦理、新价值观、人生理想的教科书,起到了改造旧人和培育新人的作用;

五、透过翻译将美国变成一个在文化上可有可无的小国;

六、透过以发过文学为首的外国文学译给中国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;

七、首次使中国在文艺领域有了若干成系统的理论。

微信图片_20210526210426

讲座尾声,王教授和现场师生进行了幽默风趣的互动,特别提示大家在文献阅读中多留意学者的“反讽”,并在学术写作中巧妙地使用“反讽”,使之融入个人的学术气质。

王教授的讲座材料详实,论证严密,语言生动,不仅更新了我们对共和国首29年翻译文学的认识,而且向我们示范了翻译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,更重要的是,让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王教授本人的治学精神和大家风范。